我国古代的小说与现代的并不一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异闻、琐语、杂事为主的文言小说,另一种是演述史事以及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故事的白话小说。文言小说出现较早,亦称子部小说,因为它是随笔札记类的细事琐语,与经世治国的大学问无关,便称作小说。文言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发展到唐传奇,达到了一个高峰,代表作有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和李朝威的《柳毅传》等;直到清代,文言小说达到了一个繁盛时期,其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作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阅读文言小说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读懂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欣赏文言小说也要遵循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要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思路,读懂曲折的情节。当然这需要同学们有扎实的文言功底,需要同学们平时积累和掌握大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同学们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和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在读懂情节的基础上,同学们还要初步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如《搜神记》中的《李寄》一篇就写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女英雄李寄,面对一群愚蠢怯懦的官吏年年用女孩子去喂蛇的罪恶行径,决心为民除害,终于把巨蛇杀死,表现了她的勇敢机智。
二、读懂思想内容
文言小说虽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但往往都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作者往往以写史的眼光和笔法来搜奇志异,并且以“不乖于风教”为宗旨,不惜大发议论,以补形象之不足。文言小说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方面:鞭挞统治阶级的凶残,反映人民的愿望和疾苦;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赞美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聪明等优秀品质;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描写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揭露和抨击封建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端。如《三王墓》反映了人民对残暴统治者的刻骨仇恨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三、读懂艺术手法
文言小说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艺术手法也由稚嫩走向成熟。早期的文言小说记事简朴,文笔简约,多数只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随手辑录,而并未有意识地把它作为一种小说艺术来创作。渐渐地,文言小说变得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擅长细节描写,重视文采修辞,及至后来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文言小说往往表现出在荒诞之中又显示出平常和真实的特点,也就是“诞而合情”。
阅读训练一
韩凭夫妇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字词的意义或用法。
妻密遗凭书,缪其辞()
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
旬日而大盈抱()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
②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篇文言小说的主旨。
4.小说的结尾为什么写大梓木“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和韩凭夫妇精魂化为鸳鸯?
阅读训练二
陈元方
陈元方①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③。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④。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
①陈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子。
②周旋:交往。动静:行动举止。
③陈仲弓:陈寔,字仲弓。
④孝己:殷代高宗武丁的儿子,高宗受后妻谗言的迷惑,将孝己放逐而死。伯奇:周时大臣尹吉甫的儿子,被后母诬陷,遭父亲放逐。董仲舒放逐儿子符起一事不详。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客惭而退。()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②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3.陈元方是用什么方法来反驳袁公和客人的刁难的?
4.试比较陈元方面对袁公和客人的刁难态度有何不同?
5.简要概括陈元方的性格特点。
阅读训练三
邓攸传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人也。攸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
永嘉末,没于石勒。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攸与刁协、周顗素厚,遂至江东。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时吴郡阙①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紞②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谁令推不去。”
(节选自《晋书·良吏传》)
【注释】
①阙:通“缺”。②紞(dān):击鼓声。
【探究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丧母及祖母 寻:不久
B.攸与刁协、周顗素厚 素:质朴,朴素
C.攸表振贷,未报 报:向上报告
D.俄而有诏原之 原:追究
2.文中出现的8个“之”字,按其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妻泣而从之 ②乃弃之 ③攸系之于树而去 ④人多欲之 ⑤攸载米之郡 ⑥乃辄开仓救之 ⑦俄而有诏原之 ⑧吴人歌之曰
A.①②③/④⑥⑦⑧/⑤
B.①⑦⑧/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⑦/④⑥⑧/⑤
D.①⑦⑧/②③④⑥/⑤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邓攸品格高尚和为官清廉的一项是()
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
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
步步担其儿及其弟子绥
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
妻泣而从之,乃弃之
攸乃小停,夜中发去
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攸去郡,不受一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邓攸为人高风亮节。永嘉末年,邓攸被石勒俘虏,后来在逃难途中,由于考虑到无法保全两个孩子,便舍弃自己的儿子,而带着弟子绥逃生。他认为,只要躲过这场灾难,自己以后会有儿子的。
B.邓攸到吴郡去做太守时,廉洁奉公,为百姓着想,把自己运载的米和自己的俸禄都散发给了贫苦百姓。
C.邓攸为官清正,体恤百姓。吴郡闹饥荒,邓攸来不及等候朝廷的批复,打开官仓发粮给饥民,结果受到视察大员散骑常侍桓彝的弹劾。
D.邓攸政治清廉,法纪严明,深受百姓的爱戴。吴郡本来有迎送官员的钱几百万,但邓攸到吴郡去做太守时却分文不取;在他离职时,百姓扣留了他的船,不让他离任,还用歌谣来表达他们的心意。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弃我儿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月馥/设题】
本期参考答案
《韩凭夫妇》
1.缪:使……曲折隐晦乃:于是,就阴:暗中而:连词,表修饰
2.①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的意思。
②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3.小说揭露了宋康王的荒淫和残暴,赞扬了韩凭夫妇真挚的爱情,歌颂了何氏不慕富贵、不畏强暴的崇高品质与机智勇敢、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4.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体现了文言小说“诞而合情”的艺术特点。
《陈元方》
1.法:名词意动,以……为法,效法
远近: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近的人
而: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2.①强者以德来安抚,弱者以仁来体恤,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长了,他们就越发尊敬他了。
②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答。
3.用举例类比的方法,援引古人事例,使反驳有说服力。
4.在回答袁公的刁难时不卑不亢,用孔子与周公来类比,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顾及了袁公的面子;在回答客人的刁难时,先是报以蔑视不屑作答,然后严辞以答,使客“惭而退”。
5.聪明机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邓攸传》
1.A(B素:既有“质朴,朴素”义,又有“一向,平素”义。根据语境,这里应释为后者。C报:既有“报告,告知”义,又有“答复,给回信”义。联系前文“攸表振贷”,可知已经上表请示了,只是还没有得到批复,所以这里应释为后者。D原:既可理解为“原谅,宽恕”,也可理解为“追究”。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里应释为前者。
2.B(8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依次是:①⑦⑧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代邓攸;②③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代邓攸之子;④第三人称代词,代吴郡太守之职;⑤动词,往,到;⑥第三人称代词,代吴郡饥民。)
3.D(A组前句为逃跑方式;后句符合题干要求。B组前句,逃难中照顾子、侄,属人之常情,与“品格高尚”尚有一定距离;后句表明邓攸体恤百姓,为官清正,符合题干要求。C组前句的陈述对象是邓妻,表明邓妻的品格;后句,百姓挽留邓攸,邓攸又不得不奉命离去,不属“为官清廉”之类。D组前句,面临重大抉择,表现出舍己为人的精神,可谓“品格高尚”;后句表明“为官清廉”。)
4.C(A项有两点不妥:一是未将“弟子绥”译出;二是“只要度过这场灾难,自己以后会有儿子的”,是邓攸劝说妻子的话,不能解释为他的认定。B项中运米是邓攸为了不取俸禄,以此作为口粮,而把米和俸禄“都散发给贫苦百姓”,文中无此说法。D项中把“去郡”理解为“到吴郡去”,混淆了“去”的古今词义,应是“离开吴郡”;“留牵攸船”是拦住邓攸所乘之船进行挽留,将“留牵”译为“扣留”,曲解了词义。C项中“攸表振贷,未报”,是邓攸上奏表请求赈济饥民,而朝廷的批示还未到达,解释为“来不及等候朝廷的批复”是恰当的;桓彝的职责是“观听善不”,他是视察大员,弹劾邓攸“擅出谷”是他的职责所在,并不表明他的态度、立场。所以以上陈述都是客观的。)
5.①又遇上强盗,抢走他的牛、马,他只好徒步担着他的儿子和他的侄子邓绥逃跑。
②我弟弟早已去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按理不能使他断绝后代,只能舍弃咱们自己的儿子啦。
③察看地方官政绩的好与否,于是他就弹劾邓攸擅自开仓放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