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国外对《秧歌》、《赤地之恋》评价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的夏志清教授。他说:“作为研究共产主义的小说来看,这两本书的成就,都非常了不起,因为它们非常巧妙地保存了传统小说对社会和自我平衡的关心。 ”夏志清也是最早对张爱玲做出过度评价的人,80年代以来的“张爱玲热”也和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对张爱玲的赞扬密不可分。夏志清开辟专章高度肯定张的文学成就,对《秧歌》与《赤地之恋》,多处褒扬。
【关键词】夏志清;张爱玲小说;评价
《秧歌》与《赤地之恋》均出自张爱玲笔下,却很少为人所知。这两部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加入了生硬的反华政治倾向,不但艺术水准大大降低,而且严重失真。
1952年夏天,张爱玲离开上海,去了香港。此时的香港正是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世界面对新中国的前哨基地。美国国会为了其“冷战”文化宣传,制造颠覆新中国政治的舆论,拨款在香港成立了“亚洲基金会”。该基金会支持各类反华、反共的文学,收买来自内地的文化人。许多来自中国内地落魄的文化人在美国“经济援助”的诱惑下,充当了美国政治宣传工具。
1953,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张爱玲也加入了反华阵营。她先翻译了一部反华小说《获村传》,而后在亚洲基金会给定的故事框架下,闭门造车,用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两部反华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
《秧歌》这部长篇小说以Eileen chang为笔名发表,先是连载于香港的杂志《今日世界》,后于1954年7月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第二年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而后《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争相刊载了有关《秧歌》的高度评价。毋庸置疑,它们所关注的正是作品的反共倾向。借助媒体的高度评价,《秧歌》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出版了23种外文版,而《赤地之恋》中文版还有销路,英文版出版之后一直销路不佳,难得有人问津。
在国外对《秧歌》、《赤地之恋》评价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的夏志清教授。他说:“作为研究共产主义的小说来看,这两本书的成就,都非常了不起,因为它们非常巧妙地保存了传统小说对社会和自我平衡的关心。 ”夏志清也是最早对张爱玲做出过度评价的人,80年代以来的“张爱玲热”也和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对张爱玲的赞扬密不可分。夏志清开辟专章高度肯定张的文学成就,对《秧歌》与《赤地之恋》,多处褒扬。他评论说:“我们用人类文明的火炬支照它,共产党毕竟是件不真实的东西,是一种邪魔鬼怪;张爱玲在这本小说里,用鬼怪幻觉来暗射共产党,实在是有一种很适当的讽刺的意思。……在我们的道德想像之中,共产党是一件怪物:它的残暴超过舞台上最血淋淋的戏,超过了我们想像中的地狱。张爱玲把共产党的世界包含在一种鬼森森的气氛之中,实在是给共产党一种最现实的描写;因为它的凶恶不是人类的想像所能忍受的。《秧歌》不仅是一部中国农民受苦受难的故事,而且是一部充满了人类的理想与梦想的悲剧;而人类的理想与梦想是为共产党所不能容的。”
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英文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成为美国著名的反共学家戴维劳(Davidn.Rowe)的助手,于1951年参与了由美国政府资助的项目《中国入门》(Chine:An Area Manual)的编写,此书曾限量(350本)供应美国政界军界高级官员阅读。1961年,夏志清得到洛克菲勒财团的支持。由耶鲁大学出版社以《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为题,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当时是一个彻底的反共主义者,作为对抗中国意识形态的著述,夏志清的这本书得到非常高的评价,中文版的翻译由刘绍铭主持,十多位香港、台湾、美国学者参与,1979年在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夏志清力图彻底排除政治性的文学倾向,其起因在于他的反共倾向。当初他对张爱玲的好感显然开始于《秧歌》和《赤地之恋》,而他能够高度评价张爱玲40年代的作品也是因为其非政治化的倾向。夏志清鲜明的反共倾向,对于改善他作为第三世界学者在美国的不利地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后他就得以在美国讲授中国的文学、思想、哲学,顺利地定居下来,也是因为他成功地完成了作为一名海外华人向西方国家提供中国的文化信息的任务。
夏志清的反共倾向与这两部小说的基调一致。他说:“《赤地之恋》毫无疑问是一部悲天悯人的小说,语言干净,意象带有丰富的隐喻性。这一点在开关一百页就可以看出来,——在共产党所搞的土改把戏下,大地变得荒凉,阴森如鬼域。张爱玲在这方面所露的功力,直追《秧歌》。”
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初期,作为英语文学专家,其文学评价的普遍标准是,立足于宗教精神并执著于关于人生的终极意义和道德问题的19世纪西方文学。依照此标准他对被意识形态所左右的中国现代文学只能发出慨叹:“那些小说家技巧幼稚且不说,他们看人看事也不够深入,没有对人心作深一层的发掘”。他将张爱玲作为中国最好的作家,其标准无非就是张爱玲最接近于普遍的西方文学。他称张爱玲为“目前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之后又说;“她作品的水平能够与曼斯菲尔德、福特、威尔特、麦克尔斯等比肩,甚至更高。” 但是过了20余年之后,《小说史》的中文版序言表明了夏志清开始逐步确认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在此序言中他说:“但现在再想,拿富有宗教意识的西方名著尺度来衡量现代中国文学史不公平的,也是不必要的。”继而得出和解化的结论:“富于人道主义精神,肯为老百姓说话而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的新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算不上‘伟大’,他们的努力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敬的。”如此的观点变化,也许与其说是因为他放弃了将西方作为‘伟大’之标准的观点,不如说是国际公民对承认多元化主义和混合性身份认同的要求激增所带来的结果。张爱玲去世后,他部分地修正了自己的看法,言及近年来对张爱玲的旧作不断被发掘出来时,他说:“古物出土’愈多,我们对四、五十年代的张爱玲愈表示敬佩,同时不得不承认近三十年来她创作力的衰退。为此,我们公认她是名列前四、五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就够了,不必坚持她为最优秀最重要的小说家。”
张爱玲作品与西文文学作品的接近契合了夏志清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时采用的所谓“西方名著尺度”,而她的《秧歌》与《赤地之恋》中的政治倾向又与夏志清的反共倾向不谋而合,基于这两点,夏志清对这两部小说的评价失去了公正,背离了历史。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再版:357.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再版,第367.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12.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335.
[5]余斌.海峡两岸的“看张”[J].评论与研究,1996(01):66.
作者简介
赵瑜荣(1974-),女,内蒙古自治区人。博士學位。现为内蒙古恒远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文学和哲学。
作者单位
内蒙古恒远职业技术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