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宽容是做人的美德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忍再忍廉颇的寻衅羞辱,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7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篇1
宽容是做人的美德
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忍再忍廉颇的寻衅羞辱,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世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站得高,以宽容为怀,把魏征看作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吕蒙正初入朝堂时,有一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吕蒙正装着没听见。而与吕蒙正同列的人却几次让吕蒙正追问那个人是谁,吕蒙正不允,说:"若知其姓名,怕以后不能忘记,所以还是不问的好。"吕蒙正后来终于成为北宋的宰相。
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篇2
张国焘于1931年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府副主席,在此期间他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1935年在红军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他反对中央关于红烟北上的决定,坚持南下退却的主张,另立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的活动。到达延安后,拒绝党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于1938年逃跑到武汉,发表反对共声明,投向国民党。
当时,张国焘的妻儿还在延安。他的妻子找到毛主席,哭着说:“他丢下我们母子跑了,主席呀!请您给我们做主吧!”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儿说:“天要惠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愿干革命,那也没办法!这样吧,此刻你也到武汉去,劝说劝说,做做工作,回来,我们照样欢迎他。”
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篇3
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快乐
一个年轻人抱怨妻子近来变得忧郁、沮丧,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对他嚷嚷,并开始骂孩子。这都是以前不曾发生的。他无可奈何,开始找借口躲在办公室,不想回家。
这天,他在磨磨蹭蹭的回家途中遇到了姜华女士。看着他一脸的沮丧,姜华女士问他怎么了。
青年回答说,为了装饰房间和妻子发生过争吵。他说:“我爱好艺术,远比妻子更懂得色彩,我们为了各个房间的颜色大吵了一场,特别是卧室的颜色。我想漆这种颜色,她却想漆另一种颜色,我不肯让步,因为她对颜色的判断能力不强。”
姜华女士问:“如果她把你办公室重新布置一遍,并且说原来的布置不好,你会怎么想呢?”
“我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青年答道。
于是,姜华女士解释:“你的办公室是你的权力范围,而家庭么及家里的东西则是你妻子的权力范围。如果按照你的想法去布置‘她的’厨房,那她就会有你刚才的感觉,好像受到侵犯似的。当然,在住房布置问题上,最好双方能意见一致,但是,如果要商量,妻子应该有否决权。”
青年人恍然大悟,回家对妻子说:“你喜欢怎么布置房间就怎么布置吧,这是你的权力,随你的便吧!”妻子大为吃惊,几乎不相信。青年人解释说是一个长者开导了他,他百分之百地错了。
妻子非常感动,后来两人言归于好。
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如果能看开一些、看广一些,就能够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处理问题。生活不需要死磕、钻牛角尖,只要你表现出多一份的宽容,你的生活也就多了一份快乐。
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篇4
宽容酿就了五彩的人生
在宽容方面,楚庄王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也正是由于他的宽容,才赢得了社稷江山。
一次他宴请群臣,让大家不分君臣落座,正当大家饮酒尽兴之际,一阵风吹来,把灯火熄灭,顿时全场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时,有一个人趁黑之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地扯下了这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说:“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的人。”
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谁不扯断冠缨,谁就要受罚。”灯火再燃起,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自然无法查出那个调戏爱姬的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攻打楚国,有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宏大量是一种美德,是每一个想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是以退为进,积极地应对和防御,无奈和迫不得已不算是宽容。
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篇5
让一让,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京城做了大官,被人称为"张丞相"。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那里有一个姓叶的大户与张家的府第为邻。那年,张家重新扩建府第,院墙盖到了叶家的地界。叶家明知道是张家仗势欺人,但祖上传下的宅第也不愿相让,于是和张家争执,并表示"宁可家破人忙,也寸土不让"。双方相持不下,冲突在所难免。张英的夫人在族人的催促下给丈夫写信,希望张英干预此事。张英接到夫人的信后,对家人依仗他的权势欺压乡里很是不满,于是作诗一首带给夫人,诗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见诗后,很不理解张英的做法,反复吟诵,才理解丈夫的用意,于是让家人主动后退3尺筑墙。叶家得知后,被张英宽厚礼让的行为感动,也将自己宅院主动后退了3尺。这样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一个6尺宽的巷子。后来,这件事被广为传颂,还有一句顺口溜: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篇6
吕蒙正是宋朝的大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的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急忙阻止了他们。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
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明白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明白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宏大。
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六则篇7
故事,能告诉我们太多的人生哲理,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从故事中,我们能够熟悉历史,认识人物,懂得道理,明白人生。一故事教育我们,我们听着故事成长;故事鞭策我们。我们看着。故事奋斗,故事也在提醒我们,我们讲着故事自察。故事就像一幅画卷,把干瘪的道理加以润色,有时浓墨重彩,有时淡若浮云,有层次、有宽度的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