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1974—2015年上海市杨浦区人群宫颈癌死亡趋势变化。【方法】数据来源于杨浦区肿瘤登记系统中1974—2015年杨浦区宫颈癌死亡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杨浦区宫颈癌死亡趋势,并采用Segi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结果】1974—2015年间,上海市杨浦区共报告宫颈癌死亡例数476例,粗死亡率为2.3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3/10万。宫颈癌在60岁及以上女性中死亡率较高,死亡人数占69.75%。
【结论】上海市杨浦区宫颈癌在1996—2015年间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60岁及以上人群属于宫颈癌死亡高危人群。
关键词:宫颈癌;死亡率;死亡趋势;年均变化百分比;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中图分类号:R737.33;R18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28/j.cnki.sjpm.2018.18557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指发生在子宫颈阴道部(或者移行带)的鳞状上皮细胞及子宫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细胞交界处的恶性肿瘤[1]。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2012年全球癌症调查数据显示,宫颈癌已经成为全球女性第四大恶性肿瘤,其在全球每年新发52.8万余例,死亡26.6万余例,其中,大约有85%的宫颈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占发展中国家女性肿瘤的12%[2]。研究显示,在2015年,中国约有9.8万余女性患有宫颈癌,其中因宫颈癌而死亡的女性有3万余人[3]。近年来,随着巴氏涂片的推广以及手术方式的改进,宫颈癌的病死率不断降低,但是该疾病对我国的女性身体健康仍是极大威胁[4]。
上海市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宫颈癌的低发区(发病率为3.8/10万),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宫颈癌对人们的危害可以被忽略[5-6]。杨浦区目前为止尚无针对1974—2015年宫颈癌死亡趋势的流行病学研究。为了更加准确了解我国宫颈癌死亡趋势,本研究以杨浦区社区人群为基础,分析宫颈癌死亡的流行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宫颈癌死亡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杨浦区死因登记系统。以上海市杨浦区户籍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197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肿瘤登记的宫颈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人口资料由上海市杨浦区公安局提供。
1.2 资料整理
上海市杨浦区死因登记系统中1992—2001年数据以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ICD-9)编码,其它年份均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本研究统一将ICD-9对应调整为ICD-10。数据纳入范围为197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杨浦区所有的宫颈癌死因报告。
1.3 资料分析
以杨浦区常住人群为基础计算死亡率,通過相邻两年年初和年末人口数的平均值作为年平均人口数。死亡率的标化使用Segi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基本统计学分析。通过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3.5.1计算率值的年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并进行趋势检验。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评估年龄因素、暴露因素对宫颈癌死亡率的影响。
2 结果
2.1 宫颈癌死亡情况
1974—2015年间,上海市杨浦区共报告宫颈癌死亡例数476例,宫颈癌粗死亡率为 2.3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3/10万。在死亡人群中,宫颈癌死亡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其中位死亡年龄为75.08岁(64.50~82.58岁)。宫颈癌在30岁及以下女性中死亡率较低,死亡人数仅占0.4%;在60岁及以上女性中死亡率较高,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9.75%。见图1,图2。
2.2 宫颈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发现,宫颈癌AAPC粗死亡率=1.5%,P>0.05,无统计学意义;宫颈癌AAPC标化死亡率=0.4%,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1974—2015年间,宫颈癌的粗死亡率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1974—1993年,AAPC粗死亡率=2.2%,P>0.05)、第二阶段(1993—1996年,AAPC粗死亡率=-28.5%,P>0.05)和第三阶段(1996—2015年,AAPC粗死亡率=6.5%,P<0.05)。而标化死亡率在1974—2015年间同样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1974—1993年,AAPC标化死亡率=1.2%,P>0.05)、第二阶段(1993—1996年,AAPC标化死亡率=-36.7%,P>0.05)和第三阶段(1996—2015年,AAPC标化死亡率=7.2%,P<0.05)。见图3,图4。
2.3 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
宫颈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60~70岁年龄组时增长速度有所减缓。根据出生队列拟合结果可知,在1900—1920年间和1940—2015年间,宫颈癌的死亡风险随出生时期的临近而逐渐增加,说明越晚出生的女性人群由于宫颈癌而死亡的风险越高。在1920—1940年间,宫颈癌的死亡风险随出生时期的临近而逐渐减小,说明越晚出生的女性人群由于宫颈癌而死亡的风险越低。由于在该模型中,出生队列因素和时期因素存在共线性问题,故将时期效应的线性趋势收敛为0,因此不同时期的发病或死亡风险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见图5。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宫颈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在70岁及以后死亡率达到高峰[7]。这一结果与1974—2015年间上海市杨浦区宫颈癌死亡率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8]有关。据报道,40岁及以上女性的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对HPV的清除能力下降,HPV感染状态更容易呈现慢性化,从而引起宫颈癌的发生[9]。我国大多数妇女宫颈癌在20岁以前发病率较低,但是在20至50岁增长较快,40岁及以上的宫颈癌患者可以占到总数的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