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2021年5月缅怀纪念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心得感悟合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5-24 20:03:44 点击:

    2021年5月缅怀纪念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 心得感悟合集 缅怀纪念感悟一 2021年5月22日中午刚吃完午饭,就看到袁隆平与吴孟超两位院士去世的消息,心情一下子就特别沉闷、难受起来。首先在这里向两位国之脊梁表示默哀。

    正是他们以及他们一样前赴后继的英雄的艰苦努力才让我们能够“医食无忧”,让我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这和谐、美好和幸福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何其有幸了,我们的人民又何其有幸,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为华夏儿女鞠躬尽瘁的伟人,他们是真正的民族之脊梁。

    以前总是很难记住生平简介上出生到死亡的那串数字,但是在一位位陪伴我们长大的人物被写上数字后,是真的从心里感受到那份沉重,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共和国启明时代的众星在一颗颗陨落。属于他们的时代也在缓慢而坚定地画上了句号。

    毫无疑问,历史的责任已经慢慢转移到青年一代人身上。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唯有继续秉承先烈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自我挑战,敢于突破自我局限,敢于从舒适圈里面走出来,我们才能够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脚踏实地,专于目标。很多时候,我们走着走着就忘了最初的梦想,其实“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两位先生一辈子都在为自己质朴和坚定的信念坚持着,在重重阻力和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放弃,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当代学者的情怀与责任。我们都背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真正做到的没有几个,袁老和吴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盖世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追梦,敢于创新,挑战自我,践行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身为一名学生,我们也要承担起当代学者的情怀与责任,做“顶天立地”的研究,真正让自己的所学有所用,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祖国也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弯腰吃苦,暗修正果。两位先生低调为人,高调做事,一生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将毕生献给自己钟爱的事业。人生中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事态度,要冷静的思考自己追求什么并为之奋斗,弯腰吃苦,暗修正果。

    两位老先生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为人民尽心服务了一辈子,他们真的照亮了无数饱受苦痛的灵魂。今天看了两位老先生生前的访谈,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两位院士为我国做出的巨大贡献。首先,我要向两位院士表达最由衷地感谢,正是因为有你们无数日夜、不辞辛劳的奉献,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守护,才让我们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其次,让我尤为感动和钦佩的是,两位老先生虽已至高龄,却仍然坚持奋战在推动国家发展、护佑人民生命的最前线。吴老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面对肿瘤手术,当别人都不敢做、有些人甚至怕做了影响名誉的时候,吴老常说说:“名誉算什么,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这句话真的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什么叫做医者仁心,他是真的是把治病救人当做自己的信仰。袁老先生常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那么反过来我也不断的问自己是否也有自己坚持的信仰,是否也把自己做的事情当成了一种热爱,是否也有这样的为人民奋斗终身的决心?很多问题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思考,找到在这个社会中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守护的。最后,两位老先生虽然离世,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了我的心中,不断砥砺我黯然前行。

    缅怀纪念感悟二 5月22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一天,共和国一天痛失了两位院士,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离世。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袁隆平老先生91岁的高龄还在下田搞研究,荣誉和金钱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他的毕生心血都是为了让农作物有更高的产量,能够满足更多人的温饱需求。吴孟超院士从医70余年,救治超过1.6万个肝胆病人,在两位院士身上我看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之前看过袁老的采访,他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干瘦干瘦的,但是谈到他的工作、谈到自己未来的目标,他却精神的很,说话铿锵有力,眼睛富有神采。除此之外,让我敬佩的还有两位先生的谦逊与朴实。作为时代伟人,国之脊梁,袁隆平院士一直是以一个朴实的农民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他的访谈里没有架高的论调,也没有自视不凡的言语,都是实打实的心声。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伟人的崇高信仰依然在燃烧。记得袁老曾勉励青年“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未来我也希望能够充分学习袁老的精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的担当。

    缅怀纪念感悟三 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离世,举国哀悼。我看着长沙民众自发送行袁隆平院士,一遍一遍的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的视频,不仅眼眶湿润。英雄来自人民,为人民奉献终身,人民将会永远铭记他们。他们的共同点是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在为人民乃至人类的贡献中实现了自身价值。跟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我的荣幸。袁隆平院士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已然是一个网红科学家,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是群众对他的称呼。关于他的表情包和可爱老头儿的形象和他的功绩一起,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这个历史书上的人物,学术殿堂的明珠和广大年轻人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他的离世就像是年轻人从小都熟知的可爱可敬的爷爷离开了我们,这也是今天人民深切的怀念他的原因之一。巨星的离世当然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他们求学、奋斗的经历,治学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将会激励着广大的年轻人自发地向他们学习,他们将作为时代的楷模永远指引着年轻人的成长。

    缅怀纪念感悟四 吴孟超,1922年生,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袁隆平,1930年生,“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今天共和国痛失两院士,是及其悲痛的一天。此时中华大地亿万国人在回忆、传诵、悼念两位先生。我也是其中一员。

    首先是感恩。幸福生活是因有人负重前行,两位院士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贡献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承蒙恩泽,感恩不尽。其次是感动,两位院士身体力行,90高龄仍工作在一线,舍弃本该享受的安逸退休生活,正是有此等老一辈先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国家才得以几十年就换新天。最后是致敬,两位院士就是科研工作者最好的楷模,我要向两位院士学习,以实际行动向两位先生致敬,先生走好,后辈当继往开来,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就是最好的告慰。

    国士无双,愿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沉痛送别两位院士! 缅怀纪念感悟五 共和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5月22日13时02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岁;
    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当熟悉的伟人去世,我们看着这些真实的生命变成历史人物,心中不免害怕那些曾经生动鲜活的生命,被遗忘,被简化,怕他们的一生功勋被罗列成为教科书上短短的四五行字……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老的颁奖词曾写道,“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老曾说“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弃它。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将铭记袁老对青年人的寄语,发扬“种子精神”,建立远大目标,脚踏实地,做一颗好种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肝胆春秋 吴孟超院士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他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写道,“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
    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吴老长时间握手术刀导致关节变形,曾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室,要帮我擦干脸上的汗……他的敬业精神激励我们只要有信念,只有坚持下去,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不能战胜。

    作为90后的我们,经历了时代变革,看着这些带来这些变化的伟人们,他们与我而言好似陌生人,因为他们只存在于课本上、新闻里;
    又好似我熟悉的朋友,因为他们的功勋时刻影响着我的生活、思想。如今,虽然光芒熠熠的他们离开人世,然而星辰即使湮灭,光芒却依然在宇宙中旅行,穿过亿万光年来到每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睛里。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没有真正地离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接过他们的火炬,传承他们的精神,战胜路上的艰难险阻,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缅怀纪念感悟六 今天非常悲痛地听到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相继去世的信息,让我体会到了1976年中国人民同时失去毛主席和周总理时的心情。为我们带来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的伟人离去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了袁老,才能“一日三餐,米饭弥香。“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感谢吴老“拯救”的一生,让爱照亮灵魂! 有人说:他们还是把未来交到了我们手里,变成日月星辰等着看新中国的未来繁荣昌盛。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永远记得灯塔!袁隆平院士生前曾寄语青年人:“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弃它。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袁老一生为杂交水稻事业而奋斗,他的毕生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吴孟超院士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几十年紧握手术刀令他食指与中指的指尖永远无法合上。吴老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这些伟大的人用他们的一生带给了后代子孙千秋的福荫,自己却先睡去了。我们作为90后、00后的青年人,在爱国主义教育下长大,我们的成长经历了国家发展最快的二十多年,我们每一代青年都享受着先辈们的成果,承载着先辈们的期待,对于这些伟大的人最好的缅怀,当是自立自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造更伟大的辉煌。即使如我辈不是什么要紧的人物,只管勤勤恳恳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大家的每一小步合在一起,也是属于国家属于时代的一大步。

    缅怀纪念感悟七 袁隆平、吴孟超,两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今天再一次同时出现在了新闻热搜上,只不过这次传来的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的消息,山河震荡,巨星陨落。为了缅怀两位先生,我回顾了他们的光辉的一生。

    袁隆平院士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民有饥色,饿殍遍野”的惨状,下定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他说:“我这一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吃饱饭”,“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袁老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稻田和大地上,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九十年的岁月成就了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奇迹。他的一生都勤勉钻仰,迈德树声,哪怕功勋徽烈,垂垂暮老,也深知“即山铸铜,煮海为盐”的道理,亲自下田将研究进行到底。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老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吴孟超院士生于1922年8月31日,是中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他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创造了我国肝脏外科手术的经典方法,推动了我国肝癌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样一位大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跟随他身边近30年的护士长说:“很多人都想知道,吴老的手术成功率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术,更不是靠运气。他真正的过人之处,是他对待每一台手术都极其认真负责。”于是,吴老成功地做了不少堪称“中国第一”的手术;
    于是,吴老是全医院中做手术最快的大夫;
    于是,在手术过程中,他就像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大胆谨慎,有繁有简;
    于是在走出手术室,摘下口罩的时候,吴老才会轻轻地说一句:“比我想象的容易。”可是,我深深地知道,没有之前那些严密、认真准备的不容易,这样轻轻的一句“容易”谈何容易! 吴老自己说:“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师,看病、治病、做学问、带学生,是我的本职工作。”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它朴实无华;
    也不需要成为大师,人人可以为之,但现实却远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吴老和袁老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于是他们成为了大师。我自知与两位院士无法相提并论,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我无法企及的,但我还是可以像他们一样做人、做事、做科研。

    缅怀纪念感悟八 一位是杂交水稻之父,一位是肝胆外科之父,一位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一位治病救人,在各自的领域做到极致,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位院士的逝世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一提到袁隆平院士,总是想到他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的画面,他的整个人生似乎都与水稻绑定在一起。对于吴孟超院士,之前了解的并不多,今天仔细地查阅了吴孟超院士的生平事迹,发现两位院士身上都有相同的特质值得我们学习: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对于祖国和人民无私的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且认准了路就一头扎进去,不断创新,不论是在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还是吴孟超院士研究肝脏外科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方法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没有劝退他们,“不可能”在他们的坚持下变成了“可能”,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热爱一件事,坚持做下去,希望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英雄辈出;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缅怀纪念感悟九 榜样。袁隆平院士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他还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吴孟超院士年逾八十,仍然奋斗在医疗、教学、科研一线,为发展肝胆外科事业、更多地解除患者病痛而辛勤工作。名流千古,国士无双。两位院士都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是真正的英雄人物,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这个时代做出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珍惜。“我们无法抵抗浪潮,但永远铭记灯塔。”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人默默无闻付出的结果,所以必须珍惜和铭记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

    奋斗。感谢前辈们用一生在星空留下的“坐标”!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承担自己的使命,刻苦努力,求真务实,艰苦奋斗。

    缅怀纪念感悟十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吴孟超、袁隆平两位国士,哀痛之余,更应该向两位院士致敬和学习! 一是黑暗中的坚持。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重庆的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1956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初任教师的袁隆平开始做研究。1960年他开始研究水稻。1964年开始找雄性不育系,到1974年才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这时距他开始科研已经十八年、找杂交水稻逾十年。

    二是务实。《典籍里的中国》,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此外,舞台对《乃粒》《舟车》《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都做了细腻的呈现。《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着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三是求真,文革初期,袁隆平即是“牛鬼蛇神”的候选人,因为他说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应该加上“时”字而被批判为胆敢修正“最高指示”。因为他不重视政治而重视业务被批判为“引诱贫下中农的子女走白专道路”。

    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一直以来都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吾辈自当继往开来,传承不息。

    缅怀纪念感悟十一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吴院士是我国肝胆外开拓者和创始人,袁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我们国家所有人的吃饭问题,是他们在那个破碎的年代一点点从看似不可能的裂缝中凿出来的希望,真正做到了“解民生之多艰。”两位院士在90多岁的高龄时,依旧奔波于一线,不畏难不惧艰,因为在他们心中藏着初心、藏着中国大地,藏着万象宇宙。能与伟大的前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吾辈之幸。

    回想到一句:“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但两位院士和过往众多的先贤终将手中的旗帜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或许自己没有办法成为一代伟人,但希望自己能做好自己本职之事,继承前辈们终其一生求得的知识、力量、情怀、理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但前者却是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

    缅怀纪念感悟十二 今天下午,两位国之栋梁相继离世,一位是中国外科之父吴孟超,一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好好吃饭,保重身体。这两句再朴实不过的问候,却是两位院士一辈子奋斗的目标。袁老爷子曾经说过“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接的子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凉梦”,如今中国人成了饱食者,袁公却不再了。生命的逝去不是简单器官机体的衰竭和不再运作,而是再也看不到那个年已高龄却仍爱打乒乓球、会说流利的英语、会在看到超市米价乐呵呵离开的老爷子。两位老人虽然离去,但是留下的精神却永远存在,他们化作了两颗星星,在天边永远守候着国人。

    缅怀纪念感悟十三 2021年5月22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辞世,两巨星陨落,留万世功德。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专家嘲笑我们中国肝胆外科落后二三十年的时候,是吴孟超院士憋着一股子劲儿用七年时间将中国肝胆外科提至世界水平。2006年,也是吴孟超联合其他院士提交了乙型肝炎肝癌的建议案,我国有了亚洲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在他眼里自己不是声名远播的院士,只是一名朴素的医生。

    军人守护江河、袁老守护温饱。袁爷爷说他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多么实在又伟大的追求,袁老实现了他的追求,我们再也不会有吃不饱饭的情景。他的成果也贡献到了世界多个国家,帮助了无数的人。

    两位先生是我曾经在中学作文上写过多次的事例,他们活在电视上、在书籍上、在报道上,又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因为先生们的言行、贡献和思想从小就熏陶着我,鞭策着我的行为。我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出现这样两位“国之栋梁”,但这是我心中的真“偶像”,就是这样平凡的人做出不凡的事,才给了我们“民族自信”。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两位先生严谨求学,学英文,读顶级文献,专心做研究,一生只做一件事,做的如此出色。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浮躁,需要扎下心来,多读书,多学习,专心学术。

    我们这代人享受着伟人们的成果,在国之脊梁的庇佑下茁壮成长,吾辈当自强,希望有一天换我们来保护国家,承接先生们的那抹“光”。

    巨星在人间陨落但依然明亮于天际。自此,天空又多了两颗星星,我相信是先生们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神州大地。愿先生千古!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