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上,似乎这是衡量声乐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所引发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基础。情感体验影响着演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其重要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正如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取决于能否把握并且恰当地表现出人们共同的各种层次的情感、思想。所以,声乐就需要认真研究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有关问题,通过声音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科学地通过声音的调节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内心的世界,继而熟练地运用技能技巧全身心地投入艺术表现。
“诗情――曲情――声情”是声乐情感创造的承递关系。只有深入情感体验,准确地把握基调,又细致地丰富基调,才能使形象丰满完整,主题深刻感人。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作为歌唱艺术,歌唱的内容表现的情感、情绪、情景等才是歌唱的实质,所以在平时练习中,我们须做到“以情带声”。
在“以情带声”认识上,我们应该把这个“情”理解为情感表达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只有声音而没有真实情感表达的歌唱是机械、僵死、生硬的,单纯声音、单纯技术的观点违背了声乐艺术的本意;反之,即使有很深很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想象而没有优美实力的声音依托,也根本谈不上声乐艺术,谈不上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因此,歌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里所要强调的是,重视情感的表达绝不是对技能技巧的忽视,情感表达是技能技巧更充分的运用。
民族声乐情感表达的媒介是民族歌剧、民歌。
1、民族歌剧唱段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各种因素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歌剧是有情节、有人物、有角色划分的,歌者要表现特定环境、人物的特点及典型思想,要通过全身心的有机结合,发挥表演者主体的多方面功能来展示作品的艺术形象。以下就以歌剧《白毛女》为例做一些分析:
唱段《北风吹》描写农历除夕的晚上,大雪纷飞,北风呼号,在一间破旧的茅屋里,喜儿焦急地盼望爹爹的归来,曲调流畅、质朴,具有河北民间音乐的风格。演唱时要表现少女的天真可爱,就要把女儿对父亲大年之夜因躲账未归的担心和紧张表演出来。歌曲前半段3/4拍子的唱腔要唱得流畅、连贯,富有音乐线条,速度不可拖拉;演唱语言要亲切、生动、口语化;在演唱过程中自然地贯穿情绪,不可生硬突出,要唱得活泼、生动,表现喜儿淳朴,天真的性格。“风打着门来门自开”一句,从3/4拍子转到2/4拍子,是为了更好刻画喜儿盼望爹爹回家过年的焦急心情,节奏鲜明,与前一段3/4拍子恰成对比,所以在此处演唱时一定要把握好这种焦急的心情。“我盼爹爹快回家”一句要加强焦急等待的情绪;“欢欢喜喜过个年”要唱得热情、欣喜;重复句要把曲调唱的更为高扬一些,再一次使情绪得到加强。
2、民歌
一切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最初都是起源于民歌,都是植根于深厚的民歌基础之上的。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不同,语言声调不同,生活习俗和民间风尚不同,使得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和韵味情调、感情表达的风格也各有不同,从而形成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演唱色彩。《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山里的孩子们常常唱着它上山砍柴,抒发了孩子们从小就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也表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在四川,才可以真正听得懂这首民歌,这里阴雨绵绵,就在这时候太阳忽然出来了,内心高兴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这七个字并没有单单指出人,而是太阳出来喜洋洋,所以说,这喜是万事万物的喜。只有深刻理解了歌词的思想性,体会到它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出歌曲的情绪与风格,才能在演唱中把握好歌曲的演唱特色。